一、青少年戒網癮案基本情況: 小志,男,17歲,東莞人,高一。因沉迷于網絡游戲,其家人將他送至訓練營進行心理輔導和行為矯正。
小志,聰明伶俐,學習成績優秀,初中時曾擔任班干。初二時,換到新班級里,由于不適應,朋友較少,只有一位好友。有一次周末,自己和好友一起到網吧打網游(那是小志第一次去網吧玩),后來小志自己經常去網吧上網,以至成績下滑,而小志的母親怕兒子在網吧接觸到不良群體就買了一臺電腦回家給小志用。小志在電腦上偷偷地裝上了游戲軟件,每天閉門玩游戲將近3小時,欲罷不能。
回顧以往,小志學習自覺,能積極獨立完成作業,學習成績好,大家都看好其能上重點學校,課余喜歡看《動漫周刊》、《衛斯理》、《二十四史》等書籍,還喜歡與同學朋友組隊唱歌。由于沉迷于網絡游戲,沒能考取重點高中,也無心上學。
小志主訴:“我的學習底子太差,與同學差距太大,根本追不上他們。我在學習上是沒有希望了。”“我也希望改變,可是在玩網絡游戲時,我感到很滿足,如果不玩,我會很失落。我很想有自己的樂隊,希望成為一名吉他手。”
父母訴述:孩子由于沉迷網絡游戲導致成績下降,父親很氣憤,曾經打過他,但他仍一放學就鉆進自己的房間里玩游戲,有時連飯也不吃,對母親苦口婆心的勸說也很反感,覺得母親嘮叨,且曾試過三個月不跟家人說一句話。自從沉迷網絡游戲后,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課。上課精神萎靡,無心學習,成績每況愈下,所有親友都認為他是“網癮少年”了。
二、青少年戒網癮咨詢過程
第一次咨詢:在會談中與小志建立了良好的咨詢關系,了解了小志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問題特征以及對問題的認識和感受,探尋小志的心理矛盾及改變意愿。
分析小志學習環境及人際交往適應不良導致沉迷網絡游戲,屬于心理問題的范疇。
1.小志沉迷網絡游戲是對新的學習環境及人際交往的不適應所導致,并不是單純的網絡游戲癡迷癥;也不是單純的學習無能,因為他愿意讀自己喜歡的書,有自己的見解。
2.小志的封閉來自于學習的受挫,但他內心渴望獲得成功。通過玩網絡游戲,他獲得成功的心理得到滿足。
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同家長和求助者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減少小志的網絡游戲次數,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改變小志的不良認知,完善個性,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
第二次青少年戒網癮咨詢:繼續加深與小志的咨詢關系;采用認知干預的方法,促使小志自己尋找改變的目標,并根據小志的愿望,雙方一起確立好四個階段的行為矯治目標。
布置了咨詢作業:
①準備一個作業本,每天晚上制定第二天的活動計劃,以小時為單位,并及時記錄計劃的完成情況和自己的感受。
②父母與老師交談一次,取得老師的配合。
③父母給予積極評價,實行“代幣法”,以“代幣”量贏得趙某愿望的滿足:買動漫書、電玩書、名著,買吉他等(對每一項活動計劃的完成給予正面強化)。
第三次青少年戒網癮咨詢:在咨詢會談中,評估了小志第一階段的家庭作業完成情況:不玩游戲的天數里感覺很無聊,干什么都提不起勁,就想著玩網絡游戲;對提高學習成績自覺信心不足,完成任務有難度。
根據小志的行為表現重新整合咨詢方法,采用認知干預的方法,引導小志作積極的歸因分析。列出人們歸因的常見原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方法、運氣),引導小志多從自身因素尋找獲取成功的突破口。克服沉迷網絡游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想獲取成功既需要他人協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同樣,學習成績的提高也是如此。這樣的歸因分析能促使小志繼續努力,消除空虛封閉感,減少無助感。
對小志及其父母繼續布置咨詢作業:
①以小時為單位安排、記錄活動情況。
②繼續實行代幣法。
③父母與老師繼續保持聯系,取得老師的配合,并給予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第四次青少年戒網癮咨詢:小志在以后這段時間內都能努力克制自己玩游戲的想法,得到老師、父母的表揚。他已完成第一階段的計劃,并獲得相應的獎勵,自認為有信心完成以后的“計劃”。但學習上主動性差,不太愿請教他人,認為老師、同學輕視他。這與小志的暫時封閉、自尊心強不無關系。為強化小志的“合理觀念”,協助小志進行“空椅子表演”,糾正其不當的認知觀念:將兩張椅子相對擺放,小志先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另一張椅子雖空著,但假設坐著一個人——家人、同學或老師。讓小志先表演彼此間曾經發生過的對話,或心中所想的話,然后坐到對面去,扮演對方的角色,以對方的立場說話。如此重復多次,讓他站在其他同學或老師的立場上想象合理反應。
然后雙方一起完成了這張特殊的“表格”——三欄目表。
布置咨詢作業:
遇到疑難問題,放下心理壓力,去請教他人,以期獲得他人的協助。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在腦中完成這張“三欄目表”。
第五次青少年戒網癮咨詢——第六次咨詢:在小志的反饋中,了解到他在以后這段時間內能努力克制自己,得到老師、教官和父母的表揚,已順利完成第二、第三階段的計劃,并獲得了相應的獎勵。小志很有信心完成以后的“計劃”。進行相關心理測驗,客觀評估其情緒改善情況。
布置咨詢作業:
①繼續安排每天活動、記錄完成情況及自我感受。
②父母繼續以“代幣”激勵。
第七次咨詢:通過一段時間的輔導、回訪和跟蹤,咨詢已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小志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上課態度認真了,也能積極發言,作業完成情況有了好轉,與同學關系也較融洽。對于網絡游戲,小志自己認為打網絡游戲只作為一種緊張學習生活后的娛樂休息方式。
三、青少年戒網癮咨詢評估
小志反饋:“老師,網絡游戲確實很吸引人,但我從網絡游戲之外也得到了快樂。在學習上,我覺得我還是一個能成功的人。我還想成為吉他手,不過,要等我多學點知識,長大一點再說吧。”
父母的評價:“孩子回家后,經常談起學校里發生的事。”“回家后,能很自覺地做作業了。”“考試成績提高,又像以前那樣自信了。”
輔導老師對其指出繼續努力的方向:自我監督與控制,增強自信心;進一步鞏固與父母、老師、同學的關系。
四、青少年戒網癮咨詢反思
認知行為治療認為,個體的認知決定心情以及行動,個體之所以感到情緒困擾,主要是由于其對事、對人、對己的不適當的看法。悲觀的看法將導致悲觀的情緒與消極的行動,樂觀的看法將導致快樂的情緒與積極的行動。
依據這樣的原理,在對小志進行輔導時,我采用了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方法:
1.認知干預,引導求助者作積極的歸因分析,促使其學會正確歸因。
2.強化求助者的“合理觀念”。
3.合理運用“代幣制”,激勵強化求助者行為。
欄目導航
啟發專題項目
聯系我們
服務熱線:18933511368
招生熱線:18933511368
地址: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永湖鎮南坑村(原南華小學)